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贸易动态  > 正文

新年货“出圈” 一产“接二连三”

日期:2023-01-13 10:05:34 来源:南报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陈燕飞

“朋友圈的新老客户,厂里断货,从今天起就没货发快递了,望亲们明年过年早一点下单。”离过年还有一周,鸭脚包年货礼盒早早地就销售一空了,宣城市水阳镇钱德明鸭脚包负责人任小明昨天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兔年春节临近,南京都市圈各地的农产品纷纷加入年货“兔”击队,成为线上线下抢手的新年货。业内人士表示,农产品蝶变新年货的背后,是一场一产“接二连三”的精彩大戏。


【资料图】

土味年货卖出“高级感”

“我们合作社的咸鸡咸鸭咸鹅等腌制土货,卖了近1个月,销售额大约有300万元。”位于金坛的大卓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居云霞说。别看只是鸡鸭鹅,但在大卓农业专业合作社,鸡鸭鹅分出了档次,品质好的咸鹅卖到300元/只,一种顶级的飞鸭腌制后售价230元一只。

“这个鸭子能短距离飞起来,肉质紧致,活的每只大约八九斤,风干后大约4斤左右。”居云霞介绍说,合作社还有一款65元/斤的原味香肠,用的猪肉不一般,这些猪吃的是用红薯发酵的益生菌与糠混合后的饲料,能够保证很好的口感。“近几年,农产品成了抢手的新年货,这些年货中约有20%是高端产品,主要就是食材有机、品质好。”

近日,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清溪村张三青的苏岭山药也卖得风风火火,10元/斤的价格高于普通山药,元旦以后已售出1000多盒,近1万斤。“苏岭山药是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在泾县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在宣城当地和周边城市很受欢迎。”张三青告诉记者,自家种植的山药早就卖完了,现在是帮村民一起售卖。

“很多不能回家过年,又想品尝家乡味道的,就会在网上购买家乡的小菜。”马鞍山市当涂县小伙芷伟把咸菜薹做出了品牌,卖出了年味。在他的加工厂,菜薹年加工量达到13万公斤,年销售收入250万元。芷伟立志要打造“青年人自己的小菜”,小菜品种也从单一菜品渐渐地扩大到十余个系列。

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在金坛指前镇“蟹二代”秦亮的生产车间里,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螃蟹一锅连着一锅蒸,“元旦以后,特别是春节前,需求量太大,现在是产能跟不上需求。”秦亮是个螃蟹养殖大户,除了家庭农场外,他还涉足深加工、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螃蟹,目前已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春节将至,秦亮的醉蟹加工已经忙碌了起来。

元旦起开始备货,秦亮的深加工熟醉蟹目前已经售出了15000斤。加工后,2.5两8只母蟹的醉蟹礼盒,零售价达到198元/盒,依旧供不应求。“我这个醉蟹加工其实已经做了3年,前两年一直在改进口味,今年算是真正地批量加工了。”秦亮告诉记者,螃蟹深加工产品还有秃黄油、香辣蟹,七八只螃蟹拆出一罐秃黄油,188元一罐吃香得很。

“一产养螃蟹,这是比较传统的方式。深加工是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的必然趋势,通过二产,可以增加额外收入。”秦亮的新厂房已经选好了地址,春节后建设,4月投产,建成后的生产线一小时能加工1-2吨的螃蟹。

探索农业“接二连三”新路径

除了深加工、把传统作坊做成标准化生产车间,秦亮、芷伟这样的“新农人”还在不断探索新的销售渠道。农产品变身新年货,产销两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芷伟的小菜生产不再是手工小作坊,而是“传统+机械”的标准化生产车间,销售渠道也从原先的线下本地销售为主,转变为依托电子商务和线上销售的网络渠道,芷伟将自己的小菜远销到上海、南京等城市千家万户的餐桌。

蟹塘边架起直播间,水产品变身“网红爆款”;利用智能化设备,蟹塘管理更“智慧”……秦亮把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养了一辈子螃蟹的父亲和乡亲刮目相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销路越来越宽,订单也越来越多。如今,金坛指前镇当地跟秦亮一样的“蟹二代”们不仅与周边养殖户每年签订协议,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优质蟹,有效保证了货源,还带动了养殖户增收致富。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业内人士认为,在新年货市场,大家看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更多更好惠及农民。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应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让农村一产起步“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标签: 接二连三 线上线下 农业专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