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贸易动态  > 正文

三位青年技工:在产业一线做课题解难题

日期:2023-07-31 09:57:13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年07月31日 07版)

90后青年技工陈贵玲在实验室用3D扫描仪检测工件

90后青年技工何帅在工厂示教器上验证锁丝成功率

周心要在现场指导加工注意事项


(资料图)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90后周心要已经在制造业打拼14年。他的技能成长之路上经历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角色转变,从技术岗走向技术管理岗;二是心态变化,从单纯好奇到吃苦再到热爱。

2008年,他从一所职高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来到一家塑胶厂担任仓库管理员。一次偶然机会,他来到朋友所在的磨具厂学习。现场,他看到工人用头发丝一般粗细的铜丝进行切割,把模具变成各类需要的形状,他顿时被这项“神奇的技术”所吸引。

周心要联想起毕业后一次面试经历。当时,面试官提出,有工作经验或其他技能证书要在应聘申请单上备注,可职高毕业的他只有在学校考取的中级计算机职业资格证书。

“现在还年轻,我一定要学会拿得出手的一技之长!”两个月后,周心要辞去了坐办公室的工作,成为模具厂线切割车间的学徒。朋友劝他:“就怕你吃不了工厂干脏活累活的苦哇!”

每天看着工件在机床上运转,他跟着师傅学着装夹、操机、软件编程,使用千分表校表,把一个个工件基准边校正打直,保证误差在0.002毫米以内。

对行业的好奇心被枯燥的工作流水线所掩盖,但周心要咬牙坚持,他想着,拥有一技之长,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那几年,国内外模具行业处于产需两旺态势。他曾辗转3家外企工作,潜心研究模具加工专业,从快走丝到中走丝再到慢走丝,他的机械加工线切割技能不断进步。每次外出培训,他总留意新技术,学会了EDM电火花加工与CNC切削加工等工艺。

2019年,他入职安徽一家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制造企业,任模具部线切割组长。两年后,他经选拔进入“弦歌工坊”平台学习,和来自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交流,增长了模具相关知识和设计技能。

弦歌工坊是联想为中小制造企业创新打造的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青年技工用一年时间带薪脱产,系统完成原先需要3-5年培养周期的自动化和模具设计理论、实践学习,在产线边学习边进行课题攻关,反哺企业发展痛难点。该项目旨在培养和留住有技术、懂管理、会创新的高水平制造业人才,填补技能人才缺口。

2022年年初,周心要培训结束回到公司,恰逢9月公司战略转型,模具、治具部门合并成立模治具事业部,承接新机种开发和模治具维修工作,他转为技术管理岗,负责的机床从起初的11台增加到23台,管理的人员有23人。

“职业生涯伊始,是好奇心吸引我去钻研、搞明白新技术,但机床加工工艺不是一蹴而就的,让我坚持下去的是对行业前景的判断和对技能的热爱。眼下,很多机械零件加工都离不开模具。”周心要坦言,工厂里的95后、00后并不多,主要是80后和90后任主力,他希望看到更多青年投身制造业。

2013年毕业于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的何帅,在一家新材料制造企业PM(工程项目管理)岗位工作,2023年,他迎来机遇和挑战——公司缓冲包材、辅料等产品面临无塑化环保转型,由于过于依赖经验,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何帅常常不能给出完美答复。

今年4月,何帅来到弦歌工坊提升复合型技能。每天,他要接触各类画图软件以及材料类、自动化知识,机械和模具知识更是从零开始学习。“刚拿到十几本书的时候,整个人发懵,担心不能消化这么多知识。”但他的笔记本上很快记得密密麻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于新知识的渴望。

“每天给自己一个小目标,目标达成后,成就感会让你忘记过程的辛苦。就好比终于找到了钥匙,打开了一扇一直打不开的门。”何帅依然记得第一次接通电机正反转时的兴奋、第一次用PLC控制设备吸合时的惊喜感。

如今,90后的他已经走向包装工程师岗位,也体会到储备综合知识的重要性。“曾觉得阅读耗费精力。当沉下心读书时,所收获的远比纸面上多。我学会站在客户角度想问题,也有更足的底气应对产线难题。”

今年26岁的陈贵玲毕业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在弦歌工坊平台担任带教老师,现在的她能独立设计模具图纸,参与企业创新型项目开发与验证。

事实上,陈贵玲这一路走得很坎坷。2018年7月,刚毕业的她来到苏州一家电子设计代加工公司工作。“做模具设计得从一线打磨岗位做起,但我的力气比较小,身材不高,操作大机器较困难,公司安排我去了采购岗位。”她说。

陈贵玲感到无力,但出于对于制造业的热爱,她应了下来。她很快发现自己每天需要和模具设计、生产加工以及第三方对接,在此过程中,她可以接触从设计到加工再到反馈修模的各环节。

陈贵玲抓住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她随身携带小本子,将每个订单生产的想法以及采购清单上每项材料的价格、材质、类目认真记录。同时,陈贵玲和各生产岗位的师傅熟络起来,面对她层出不穷的问题,师傅耐心讲解。2019年,恰逢一位模具设计老师傅退休,陈贵玲提出转岗,她如愿以偿地干上了自己练习过千百遍的模具设计工作。

“自那以后,简单的设计图,我一天得出四五张,复杂的两天一张,第一年上岗我就画了900多张。”2020年,陈贵玲最长一个多月连续在岗,常常为了画一套设计图熬到凌晨。

2021年,陈贵玲接触更多塑料制品模具设计,外出培训或参赛时,师傅们常看到这位小个子女生举着气枪吹屑,或在数控机床费力地换刀具。她做到对每一种模具的加工细节烂熟于心。

今年7月,陈贵玲带领团队在产线打造了“离型纸自动剥离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立项比拼,青年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对行业创新的思考,并在想法落地过程中攻克新技术,反哺行业发展。”她说。

(张雨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标签:

推荐